封面新闻记者 杨澜中博策略
7月31日,四川全省人大监督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,这次会议是四川首次在人大监督领域召开的全省性会议,会议设主会场与各市州分会场。
会议现场。
封面新闻记者在主会场获悉,省人大常委会、省政府、省法院、省检察院、省人大预算委、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分别作了现场发言。据悉,本届以来,省人大常委会共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27个,组织执法检查15次,开展专题询问和满意度测评9次,推动地方人大监督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。
去年11月,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了监督法,实现了人大监督的重大理论创新、实践创新、法治创新。昨天,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了我省监督法实施办法。在此节点召开会议,对稳中求进推动全省人大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连续5年:
重点监督全省30件民生实事中博策略
对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开展执法检查
会议现场,受省人大常委会委托,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、办公厅主任杨旭就“依法履行人大监督职责 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”一题作了发言。他指出,省人大常委会坚持正确监督、始终把牢政治方向,坚持有效监督、紧扣中心服务大局,坚持依法监督、健全完善监督体系,在监督工作方面做出了一定成效。
近年来,省人大常委会聚焦党中央、省委重大决策部署,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,一“督”到底、跟踪问效,以监督之力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。
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,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、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等报告,推动经济平稳运行、持续向好。
在助力民生福祉有效提升方面,连续5年把全省30件民生实事作为重点监督事项,督促教育、托育、养老、社会保障、医疗卫生等项目加快推进,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连续3年将助推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纳入年度监督计划,开展专题调研和集中视察,助推试验区建设走深走实。
在助力打造“锦绣天府·安逸四川”方面,听取审议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、天府旅游名县建设等情况报告,对红色资源保护传承、古树名木保护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条例开展执法检查,依法推动四川充分绽放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、多彩人文之韵。连续5年分别对大气、水、土壤、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开展执法检查,专题听取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报告,检查长江保护法实施情况,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联合开展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检查,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理念、生态环保法律深入人心,促进四川环境更加优美、生态更加宜居、生活更加安逸。
接下来需要:
紧盯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“民生大事”
关注老旧改造、加装电梯等“关键小事”
在新时代,如何认识把握人大监督性质地位和作用优势?对此,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雁飞从三个方面作了诠释。他指出,人大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人大监督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,人大监督必须依照法定职责、限于法定范围、遵守法定程序。
王雁飞提到,经过不断地探索、完善和发展,全省人大监督工作更加规范、机制日益完善、成效愈发明显。但也应看到,与党中央、省委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,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,这需要我们以贯彻落实好新修改的监督法及我省实施办法为抓手,更好推动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地落实。
“在对相关工作开展监督时,我们也要深入思考: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是什么?实践需要是什么?人民群众期盼是什么?这些都是人大监督工作应当努力的方向。”
下一步,除了要优化方式方法、健全工作机制,合力推动全省人大监督工作提质增效,还要坚持围绕中心、服务大局、突出重点,全面提升人大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。
“我们要聚焦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、财政经济工作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、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等方面强化监督。”
记者获悉,接下来,省人大常委会将坚持把全省30件民生实事纳入每年重点监督事项,既紧盯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“民生大事”,又关注老旧小区改造、既有住宅增设电梯等“关键小事”,通过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、开展专题询问等方式,与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共同发力中博策略,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。要坚持把人大监督置于人民监督之下,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,每年向社会公开征集监督议题意见,通过调研、公开等多种方式听取人民群众对监督事项的意见,做到民有所呼,我有所应。
顺阳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