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10月6日,尼赫鲁又给我来电证星策略,说咱们不过是虚张声势。” 周恩来放下电话,转身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淡淡一句。这句话像钉子一样钉在会客室的空气里,让人意识到误判的漩涡已悄然生成。
1954年,北京机场的横幅上挂满了“印中亲如兄弟”,那是两国最温情的时刻。从那之后八年里,边境的测绘杆却一步步插进我西藏腹地,印度“前进政策”像推土机一样往前赶。表面友好、暗地蚕食的反差,为后来的一系列判断失误埋下种子。
印度决策圈有四条“逻辑链”。第一条:他们认定中国对和平形象高度依赖,尤其在亚非拉“争取朋友”这一盘棋里,绝不敢动枪炮。第二条: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粮荒,是印度情报局A班学员最常提起的证据,“对面连饭碗都端不稳,还能端枪?”他们这样嘲讽。第三条:中苏交恶、北方重压,尼赫鲁认为北京不敢同时面对三面风险。第四条:美苏援助带来的武器库存,让印度参谋本部对“装备对比”算过不止一次账——88毫米无后坐力炮、两百余辆斯图尔特改进型坦克、以及刚到货的米格-21,都被写进乐观的作战草案。四条链子环环相扣,尼赫鲁拍板:“打,就打局部冲突,中国最多抗议一下。”
肯尼迪团队的判断与新德里惊人一致。1962年8月,CIA递交的边境情报显示“解放军补给主要依赖骡驮,野战火炮仍为苏制M-30,机动缓慢”,报告最后一句话甚至断言“北京主要防务注意力在台湾海峡”。有意思的是,就在同一周,华盛顿正为古巴导弹危机焦头烂额,南亚方向被视作“可忽略风险”。肯尼迪公开表态:“倘若事态升级证星策略,我们将提供印度必要援助”,其实暗含前提——“升级概率低”。
莫斯科方面,看待中国更带感情色彩。赫鲁晓夫早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会议上与中国代表团翻脸,他的亲信苏斯洛夫向克里姆林宫简报:“北京当前经济极度紧张,不具备大规模对外作战潜力。”另外,米高扬还把苏中合同的数据搬上桌:一九六二年中国延期偿还苏联债务,高层便得出结论——“主动挑起战争的可能性约等于零”。一句话,苏联既不想得罪印度,也确信中国没牌可打。
可他们漏算了两点。其一,1961年修通的青藏公路已有补给能力,每日能把上百吨粮弹送到前线,而印方对这一情报完全失察。其二,西南边防部队刚结束对金门炮击后轮换,官兵仍保持高度战备状态,且熟悉高原作战。试想一下,判断体系只看数据却忽视士气,一旦交手,纸面优势会瞬间蒸发。
边境冲突由哨所口角点燃后,尼赫鲁索性“一步走到黑”。10月12日证星策略,他在议会演说:“我已下令驱逐中国侵略者。”舆论哗然,国大党支持率被热烈掌声抬高。不得不说,尼赫鲁的政治算盘打得极响,他需要一场胜利来盖住国内通胀以及失业率飙升的窟窿。
北京判断局势已无回旋。10月20日凌晨,西藏高原的月亮悬在山口,马背传令兵一句“上级命令:还击!”正式拉开战幕。印军第七旅仓促应战,而解放军通过分割包围,很快切断其退路,短短一天,东段前哨阵地全线撕裂。随后九天,印军高层多次致电德里:“急需空军支援!”但空军若飞越海拔五千米的山口油量不足,印度空军司令部至今不愿回忆那种两难。
10月底,肯尼迪收到驻印大使鲍尔的急电,里面一句话最触目:“印度想要美军出动F-104。”肯尼迪沉默良久后回复:“不派。”原因显而易见——古巴导弹危机正处惊险对峙,华盛顿抽不出手,也不愿与北京直接对撞。与此同时,苏联同样沉默,赫鲁晓夫刚在加勒比海做出让步,更没心思帮德里收拾残局。
11月21日,我军主动停火并后撤二十公里,世界媒体炸开锅:“中国赢了,却不乘胜南下。”许多印象派学者一直想不通,但在中国决策者看来,目标早已实现——粉碎扩张、维护边境现状,不必增加更多国际变量。
战后,印度国防部机密报告显示:阵亡1383人,失踪1686人,被俘3968人;而印军最初声称“只会遭遇小规模摩擦”。这一巨大落差直接击碎了尼赫鲁的政治声誉,1964年5月,他在办公室突发心脏病去世,许多人至今仍把那场失利视为导火索之一。
回头看,美苏之所以一起误判,关键在于他们把南亚看成外部棋盘,却忽略了中国对领土完整的零妥协立场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肯尼迪和赫鲁晓夫都在文件上写过“unlikely to fight”,历史冷冷地在几周内将这句话划掉。个人以为,战略预判若只依赖经济数据与外交风向,而忽视一国维护核心利益的决心,再精密的情报体系也会被现实捅出窟窿。
顺阳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