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1950年1月8日深夜,北京中南海】“同志们,我要去莫斯科,家里的活儿昊天优配,总得有人顶着。”周恩来轻敲桌面,灯光下他的目光掠过在座诸人。只有短短一句,却把新中国头顶那片尚未稳固的天空,照得清清楚楚。
共和国刚诞生一百来天,军号尚未收起。华北闹灾,西南打仗,隐蔽特务伺机而动,粮食紧张到有人把树皮磨粉冲水喝。与此同时,毛泽东已在莫斯科同斯大林过招。要想赢得工业设备、贷款、海军基地归还等一揽子援助,周恩来必须亲赴莫斯科,把细枝末节敲定。问题是,总理一走,北京这部机器谁来操纵?
毛泽东的电报在凌晨两点送到西花厅——“可由同志暂代政务院总理职务。”字数不多,态度笃定。周恩来看完,沉思许久,最后说了三个字:“就他吧。”
董必武其时六十四岁,湖北黄安人,党龄比大多数中央领导都长。他参加过辛亥革命,见过北洋权贵,也在江西苏区用油灯起草过红色法律;抗战期间他代表中共出席开罗会议相关前置磋商,跟国民党谈判时据理力争,连蒋介石都说“董老讲理”。这样一位老资格,又是新中国《共同纲领》的主要起草人,熟悉法律、财政、组织、人事,各方都服气。
1月9日上午,政务院扩大会议在紫光阁召开。周恩来开门见山:“主席电示,董老代总理,你们看?”与会者几乎没迟疑,齐刷刷点头。有人还半开玩笑:“董公是‘活字典’,我们心里踏实。”董必武淡淡一笑,颔首示意,却没有任何客套话。会后他把周恩来送到车前,只说一句:“国内放心,苏联那边靠你。”
周恩来抵达莫斯科的第二天昊天优配,董必武的日程被排得满满。剿匪、救灾、物价、移交接管、春耕准备,每一项都要签字盖章。最紧要的是粮食。华北五省受灾面广,民间统计缺粮三十多亿斤。财政部、贸易部盘点后发现:库存有限,西南、西北前线还在要粮。董必武没有开长会,而是直接将负责供销的几位部长叫到办公室:“先给我凑出二十亿斤,哪怕把库里最后一袋谷子都抬出来。”
内务部、农业部、铁道部随后组成联合小组,亲赴河北、山东、河南灾区。沿途有特务散布谣言“新政府只顾打仗不顾百姓”,局势一度紧张。董必武拍板:凡乱价囤积,一律惩办;凡救济口粮,先拨发再结算。为了掌握第一手数据,他要求各组每天夜里十一点前发一次加密电报到中南海,各地救灾仓库日进日出明细写到斤。
二月初,北方最低气温逼近零下二十度,运粮卡车在张家口被大雪挡住去路。董必武决定改走铁路和航线,上海码头紧急装船,经天津塘沽再转陆路。几天后,大清河岸边饿得昏迷的老汉喝上了热玉米粥,而这一切,只是董必武办公桌上一串冰冷数字里的一个小小坐标。
除了救灾,他还抓了一件几乎被忽视的大事——法制。第一批《人民司法条例》就在这段时间由他主持修改。军队入城、土匪投案、民事纠纷、土地诉讼,都得有章可循。他常说一句话:“没规矩,不成共和国。”文件下发前夜,他核对到凌晨两点,把“私刑不得入案”这七个字又加粗了一遍。
繁重政务并未切断他与莫斯科的联系。每隔三四天,董必武都会把国内简报通过机要电报发给毛泽东和周恩来:今日剿匪战况、明日粮食调度、某厂矿复产时间……字字精准。周恩来在克里姆林宫收到其中一封后感慨:“董老稳得很,我可以闭眼跟斯大林磨嘴皮子。”
三月初,万物回暖。毛泽东与周恩来带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返回北京。当4日上午的列车进站时,董必武没有去前排迎接,而是在人群后面举起手臂——那是他替共和国握住舵轮整整五十五天后的第一次松弛。周恩来紧紧握住他的手:“活没耽误,百姓也没饿着,我欠你一顿热干面。”董必武哈哈大笑:“总理回来了,我就睡个囫囵觉!”
之后的岁月,董必武仍是共和国法律建设的台柱。1954年他主持宪法起草,1960年代代国家主席外事接待频繁,说起英语还能背林肯演说。更鲜为人知的是,他曾亲自选拔并训练熊向晖、沈安娜等情报尖兵,让他们潜伏国民党核心圈,影响战局走向。有人问他秘诀,他摇头:“无秘诀,讲忠诚而已。”
1975年4月2日,董必武在北京医院病逝。毛泽东闻讯默然良久,说:“董老一生无私。”邓小平随后批示国葬。灵车经过长安街时,许多老工人自发脱帽。那一年,距离他代总理的冬天已过去二十五载。可在许多北方乡亲心里,正是那两个月抢来的二十二亿多斤粮,救下了千万条命。
有人说,如果不是周恩来担任总理,新中国还会选谁?答案或许早被历史写在那封凌晨两点的电报里:董必武,众望所归。
顺阳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